close

 


 


 


 

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   


 


 


 


生命的真諦是實現,而不是追求;是面對現實環境,懂得轉彎迂迴和成長,而不是


 


橫衝直撞或逃避。
  


 


 每個人都在追求幸福,越追越抓狂,幸福還是沒有找到,甚至因為太急切了,壓


 


力過大,以致身心俱疲,導致失望沮喪、憤世嫉俗或自暴自棄,因而造成心理失衡


 


或精神失常。
  


 


 追求幸福是人之常情,但若是無止境的鑽營,就將造成身心耗竭或精神生活的解


 


體。


 


 


 然而,追求總是一廂情願的想法,我們真的能從追求中,獲得到想要的嗎?多年


 


來的心理諮商經驗讓我明白,答案是否定的。一味的追求,並不能獲得幸福的喜


 


悅。


 


 


 從諸多個案的觀察和體驗中發現,幸福不是來自追求和佔有,而是源自把握當


 


下。


 


 


 每一個人都有一個現實,他必須了解它,發揮它,用它去延伸,去創造更多成功


 


的經驗和喜悅才行。
  


 


 運用自己的現實,去創造成功的經驗,發現個中的喜悅和價值,從而建立健康的


 


自尊,則能使人充滿信心,有能力和勇氣面對眼前的困境;充滿興致,去過好每天


 


的挑戰;抱持希望去憧憬未來的生活。反之,如果一味追求,將會犧牲生活的許多


 


樂趣,使人生變得困頓勉強。


 


 


 不過,人想要從現成的自己中活出喜悅,從自己的際遇中看出生命之道,並非那


 


麼容易。於是唯識家提出《唯識論》,對生命的開展,提出真知灼見。


 


 


 他們認為:


 


 


人要懂得把握普遍影響行為的因素,不斷調適自己的生活,這就是善用「遍行」


 


法門。


 


 


每個人都是唯一獨特的個體,無論他的生涯,或每天所面對的事情,都是一種別


 


境。他必須找出自我實現的方法才能有成功的生活和生涯,那就是「別境」法門。


 


 


生活是一個不斷挑戰的過程,必須不斷的學習,才能使心智不斷成長,讓自己生


 


活得幸福,並領悟到生命的意義,這就是「善心」法門。


 


 


煩惱和病苦是生命的本質,人必須懂得解脫煩惱,洗滌心中的種種衝突、矛盾和


 


敵意,才能從紛繁的病苦中解脫出來,這就是超越「煩惱」法門。
  


 


 唯識家除了提出這些法要之外,他們也提出唯識的人格理論:揭示三性三無性。


 


 


 說明沒有本質的我,只有經驗的累積和自我意識所形成的「自我」。這個「我」


 


怎麼想,就會怎麼感受;「我」有什麼行動,就形成什麼意識世界。


 


 


 為了解除生活上的痛苦,他們透過「轉識成智」的方法,運用前述遍行心所、別


 


境心所、善心所和煩惱心所,轉識成智,把煩惱、挑戰和障礙,化成一種成長的資


 


糧,使心靈得以不斷成長,去創造和實現生命。
   


 


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☆═╮起舞弄清影╭═★ 的頭像
    ☆═╮起舞弄清影╭═★

    ╭。░ ☆↗ § ღ 翦 成 碧 玉 葉 層 層 ღ § ↘☆░。╮

    ☆═╮起舞弄清影╭═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