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 : 麗 莎
根據文獻記載,17世紀以前台灣就有原生茶樹的出現,當時的原住民已懂得焙製野生山茶;但真正開始進入全面性發展,還是後來將從中國福建引進的茶苗與製茶技術加以改良、發揚光大而成的。
19世紀時,英商的寶順洋行首度將台灣烏龍茶出口到海外,以「福爾摩沙茶」(Formosa Tea)一炮而紅後,台灣茶葉也正式進入黃金期,至今仍盛行不衰。
目前台灣各地茶園栽種的茶樹以青心烏龍為最多,有所謂「北包種、南烏龍」的說法。
烏龍茶可說是台灣茶的始祖,也是台灣茶在世界的代名詞。在經過不斷的改良創新後,台灣茶不但已成為最能代表台灣原生文化的產物之一,茶葉品質更青出於藍,遠勝福建武夷與安溪。
文山包種:
俗稱清茶,屬輕發酵茶。「包種」原是武夷岩茶的製茶技術的之一,傳入台灣北部後經不斷改良,已逐漸自成一格。
由於包種茶以包括新店、坪林、石碇、深坑、汐止、南港等茶區在內的文山地區所產製的茶葉品質最佳,所以又統稱為文山包種。
文山包種的特色是茶葉呈條索狀,茶湯為金黃色,香味清雅,香氣愈濃,代表品質愈好。
茶的品種類別極多,可以根據不同「目的」去做各式各樣的分類法。
發酵程度:
根據不同的發酵程度分為不發酵茶、部份(或半發酵)發酵茶與全發酵茶三大類。
綠茶類屬於不發酵茶,如碧螺春、龍井、日本煎茶等;青茶類屬部份發酵茶,如包種、烏龍、鐵觀音等;而全發酵茶則包括各類紅茶。
在上述的分類中,部份發酵茶又統稱為「烏龍茶」,不發酵茶又以「綠茶」作代表,因此也可以簡單地說:茶共分為綠茶、烏龍茶與紅茶。
茶色:
茶色可分為綠(不發酵)、紅(全發酵)、青(半發酵)、白(輕度發酵)、黃(輕度發酵)、黑(後發酵)六大類。
季節:
一棵茶樹不一定一年四季年都可採摘,大部分產地都有特定的摘採期。台灣
由於氣候適宜,有些地區一年可採收六次,因而有所謂的春茶、夏茶、六月白、秋茶、白露茶和冬茶(冬片)之分。
烘焙:
利用焙火程度來分類是民間的一種習慣分法,並沒有嚴格的界定,它是根據
焙火的輕重將茶概分為生(輕火)茶、半熟(中火)茶與(重火)熟茶。茶形:
各種茶類會因製造方法或採摘部位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茶形。這種分類法將
茶大略分成散茶、團茶與末茶。散茶就是把一片片茶葉各自揉捻成捲曲狀;團茶是把茶製成後,加壓成各種形式的塊狀;末茶,顧名思義是把製成的茶磨成粉末狀。
品茶、賞茶說來很主觀。你說凍頂烏龍好,我認為高山茶最讚;你喜歡喝濃茶,我偏愛茶香淡淡,到底哪個好?
其實,從一開始的挑茶葉、選茶具、到泡茶、喝茶和論茶,都是廣義的品茗範疇;不論哪一個環節,不拘時間、地點、方法和人數多寡,只要能樂在其中,為生活多添一點茶趣和色彩,就是品茗最迷人的禪境!
❤ Hi 敬愛的好朋友們 : 大家好 ~ ♥♥(✿◕‿◡) ♬ ~ ❤
- Sep 04 Tue 2007 23:52
* 話 茶 *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