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


 


 




 


 


 



 






~好家教,讓孩子懂得感恩~


文/黃美湄 學前教育雜誌主筆


天空落水,你可曾感謝老天滋潤大地?


夏日冬陽,你是否滿心歡喜接受它的溫暖?


讀一本好書,嗅得到作者畫者及印刷師傅的徹夜守候?


吃好米、喝好水,是哪些人為這一切付出心血?


天地之大,值得感恩的人與事,數說不盡,但是,下一代的孩子 ,從何感動、


 


從何學起?


 


感恩不只是表面上的禮貌,學會把謝謝掛在嘴上而已 。如何打心眼裡體會及欣


賞別人所做的事、一個舉動、一個善念…… ,表達內心的真誠,是每個孩子都


需要的養分。這個養分得從爸媽身上 散播出去,從一個家的沃土開始萌發。


 


 


前往動物園的捷運線上,一位年輕媽咪帶著一個約莫5歲的小女孩 ,小女孩不時向窗外張望,經過萬芳醫院站,上來了一位老爺爺 ,看起來有點步履不穩,小女孩沒等媽咪開口就將起身把座位讓給爺爺 ,爺爺笑了笑坐下,小女孩挨著媽咪低聲地說:「老爺爺跟我笑耶! 」媽咪摟著小女孩:「對呀!老爺爺覺得你很懂事,他用微笑跟你說謝 謝呢!」

小女孩很幸福,有個懂得回應的媽咪,不像總怕孩子吃虧的爸媽 ,看到孩子把得手的位子讓人,就責怪孩子笨,還警告等一下活該跌倒 。

「感恩」這兩個字,比「謝謝」來得更深入,在牛津字典上 ,它的含意是:樂於把得到好處的感激呈現出來,回饋他人 。是一份施與受的互動關係。社會環境的改變,讓孩子漸漸失去了珍貴 的學習機會。康寧護專幼保科講師呂素美指出:「當孩子無法瞭解大人 的辛苦付出,自然就無法產生感恩心。」

許多媽媽習慣等孩子睡了,或家人上班上學才做家事。如果 ?妳也是這麼做,那可得改變一下囉!有些事要在孩子和家人面前做 ,尤其是小小孩需要看到具體的行動,在孩子面前做更有意義 。如果時間安排上必需等孩子睡了才做,也要讓孩子知道 ,等一下媽媽還要做些什麼,或為什麼要做,例如跟小小孩說: 「媽媽要把衣服洗乾淨,這樣明天姊姊上學才有乾淨的運動服穿。」


 


付出關心,孩子耳濡目染

孝順親長是平常生活裡讓孩子體會感恩的根本做法。平常沒有和長輩住 一起,打電話請安是最具體的表現;帶孩子探望長輩時,主動做家事 ,並且告訴孩子:「阿公阿媽年紀大了自己煮飯、打掃都很辛苦 ,平常我們都沒有幫到忙,所以回來時要多盡點力。」這樣一來 ,孩子看到了行動,也瞭解了背後的意義。

親人間養成隨時體察彼此的付出,孩子也學會想要盡一份心力 。有一年除夕,呂素美發完兒子的壓歲錢後,繼續整理要給其他親友小 孩的紅包袋,兒子看到了,問媽媽為什麼還在準備,於是她一一告訴孩 子這些是要給誰的,孩子聽完之後,把原先收好的紅包袋拿出來 ,跟她說:「媽媽!那我這個給你。」當然,做媽媽的還是讓孩子安心 地保有自己的壓歲錢,但也領受了孩子的心意。


 


讓心變柔軟,孩子就更堅強


如何引導學齡前的孩子感恩

從小的生活紀律和生活的鍛鍊很重要,baby階段就能跟著家中的儀 式學習,從具體的動作、言語去感受;2歲掌握喜歡當小幫手的年紀 ,在舉手之勞中,讓孩子學到責任,不會對別人的付出與服務感到理所 當然。例如:把衣服分類,自己收拾碗筷。

2、3歲開始能學習關心別人的喜好。孩子吃東西的時候,提醒孩子 「爸爸也很喜歡喔!」或是炒菜時,不要只顧著準備孩子喜歡吃的菜餚 ,即使孩子不愛吃,也讓他知道,這是爺爺喜歡吃的。」好吃的東西 ,孩子埋頭吃完了,別跟他說:「不要讓姊姊知道。」而是 「姊姊也很喜歡耶」,問問他怎麼辦。

中班以後的社會能力發展達到能瞭解別人的意圖,動機,例如 :積木弄垮,知道對方是故意或不小心,雖然會哭和生氣 ,但學習接受別人的道歉,而道歉的人也學習體貼對方的感受。此外 ,中班的孩子也能學習看事情背後的原因與心意,看到對方的好 。例如:阿媽來家裡玩,要挪出一個房間給阿媽住;如果孩子抱怨阿媽 來我們就要擠在一起,這時就該引導孩子:「阿媽太想你 ,所以就來看你囉!」


 


如何引導上小學的孩子感恩

進入學校以後,孩子已經發展到具體運思期,能夠體認自己做什麼事 ,會產生什麼後果。例如:當上學爬不起來,或拖拖拉拉 ,爸爸送孩子上學要冒著飛車和自己遲到的危險。這時要讓孩子知道 ,上學是他自己的責任,應該要感激爸爸帶他,而不是理所當然享受一 切。孩子學會感恩現在擁有的東西,才不會老覺得欠缺,不能滿足。

教導時機也很重要。在正向情緒之下才有學習效果,例如 :孩子表現不好時(考試考不好,或做錯事),爸媽一面打罵孩子 ,一面訴說自己辛辛苦苦為了誰,這時,因為打罵帶來的是負向情緒 ,孩子也就無從體會爸媽的辛勞與付出,留下的多半是身上的痛 、內心的憤怒、羞?#92;或不服。善用教導的情境還可效法國外常 見的讓孩子跟到爸媽上班的場所參觀,這樣的過程,可以讓孩子具體看 到爸媽上班時的行為,而不只是看著爸媽拎著筆記型電腦或工具箱出門 ,晚上又回家了。

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加強記性,口語演練真有用


文╱柯華葳 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教授


 

如果孩子容易忘東忘西,爸媽別急著罵人。請帶領他把想要做的事先說 出來,讓思考化成語言表達,產生演練的效果,孩子就容易學會監督自 己的記憶。


 

 

媽媽最常對妹妹發脾氣的一件事,就是妹妹丟東忘西 。上了小學還是這樣。每次生氣罵到妹妹哭,都沒有改變妹妹的 「壞習慣」,媽媽甚至語帶威脅地說:「有一天媽媽不在了 ,看你怎麼辦?」

作為旁觀者,我跟媽媽說,學校就在家旁邊,忘了聯絡簿什麼的 ,走回去拿就有了;何況通常不是妹妹,而是媽媽生氣地去學校拿回來 。或是,東西不見了,媽媽總會再買,媽媽威脅說不再買都是空話 ,不會實現。挨罵的妹妹其實沒有學到自己要負責,更沒學到「記好 、不要忘」。媽媽很氣我事後諸葛,說風涼話,但也承認這是事實 。那要怎麼辦?


 

 

 

要練習監督自己的記憶


幫助記憶有一個很重要的訓練是「學到監督記憶」,就是讓自己知道怎 麼記得。例如,全家出遊,回程快到家門時……

媽媽說:「等一下回到家裡,你們要做什麼?」
「喝水、喝水,好口渴。」「我要吃冰淇淋。」姊妹兩人搶著說。
「喝水、吃冰淇淋之前呢?」媽媽繼續問。
「洗手」,姊姊說。
妹妹突然插嘴:「要看POKI(家中的狗)一下。」
媽媽再問:「看POKI先還是吃冰淇淋先?」「看POKI。」
「看POKI先,還是洗手先?」姊妹兩人就此認真討論一下。
結論很清楚,摸過POKI還要洗手,因此先看POKI ,去洗手再吃冰淇淋。
媽媽確認結論,再問:「好,回家我們要做幾件事的順序是什麼?」
「先看POKI,去洗手再吃冰淇淋。」非常好。
媽媽又問了:「洗手時,誰先?」
媽媽很了解,兩姊妹連誰按電梯開關都可以爭半天,事關吃冰淇淋的洗 手,一定會有爭執。
沒想到妹妹說:「姊姊先,因為姊姊可以開冰箱拿冰淇淋 (妹妹還夠不到冷凍箱的高度)。」
車子到了車庫,兩姊妹都知道等一下一進家門要做什麼了。


研究指出,把要做的事以「語言」先演練一次,將不能見的思考 ,化成語言表達出來,可以聽到,可以複習。這是學習監督思考與記憶 很好用的方法。


 

 

 

有計畫有演練就記得牢

「記不得」是思考,也需要演練,包括事先盤算與計畫。許多時候 ,記不得是因事先沒有計畫,當許多事擠在一起,例如放學時 ,要收拾書包、要跟老師、小朋友說再見,可能心中還惦記著其他事 ,總會把另一些事忽略了。若家中常常有上述例子類似的對話 ,小朋友就能在其中學到如何事先規劃,並學到以自己與自己對話的方 式,幫助自己記得需要記住的事。


 

 

 

從小鍛鍊把思考說出來

有的孩子似乎就比妹妹要謹慎。像小兔子是陳媽媽的好幫手 ,幫媽媽看著皮包,提醒媽媽忘了帶什麼或是要帶什麼 。媽媽常說小兔子是她的自動PDA,因為使用PDA還要先輸入登錄 ,也要打開察看才會有提醒,而小兔子是自發的提示。

不過聽起來,像小兔子這樣的孩子不算多。古人結繩記事 ,大人用記事簿或PDA,小朋友也需要慢慢學習對所要記憶的事有所 規畫,並學著監督自己的思考與行為。

若你家也有一個像妹妹般忘東忘西的妹妹,具體建議是 ,當她回家宣布忘記什麼、丟了什麼時,先請她回溯,不要先「開罵 」。平常日子,幫助她將所要執行的事以「語言」做練習 。因為將不能見的思考,化成語言表達出來,如前所述,可以聽到 、可以複習,若是以文字記錄下來,還可以看到,修改再練習 。我相信小兔子長大以後,身邊要處理的事務增多,還是需要有這樣的 練習。


 

 

 

遊戲時間與觀察──從討論找出記憶方法

爸爸媽媽不妨和小朋友討論一兩件小朋友常忘記的事 ,以及解決的方法。


 

 

 

如何記得明天要帶到學校的東西?

選「要弟弟幫你記住」還是「把它掛在大門口可以看到的地方」?
哪一個辦法比較好?

理想的答案是「把它掛在大門口可以看到的地方」。

不論小孩子選哪一個答案,都要討論一下。為什麼「把東西掛在大門口 可以看到的地方」比較可以記住要帶的東西?為什麼 「要弟弟幫你記住」可能還是會忘記帶東西去學校?


 

 

 

把外套、雨傘……忘在學校,怎麼找回來?

選「依去過的地方,一個一個回頭找(就是有系統的回溯)」或是選 「每一個地方都去找」?

同樣的,不論選哪一個答案,讓孩子先發表他選擇某一個答案的理由 ,引導他考慮若每一個地方都去找,缺乏有系統的回溯 ,可能會有漏掉的疑慮。因此,有系統的回溯,甚至紀錄去找過的地方 ,會比較理想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生活自理強,寫字真簡單


 

文/柯寶絢 學前教育雜誌親職專欄作家


3歲的倫倫從1歲多就愛模仿媽媽拿筆寫字,隨著識字愈來愈多 ,最近還自動寫起字來。雖然倫倫筆握得有模有樣,但媽媽聽說太早寫 字對小肌肉反而不好,卻又阻止不了倫倫成天想寫字的慾望…。  

有別於過去父母總是儘早讓孩子提筆寫字,現在爸媽教養知識豐沛 ,反而擔心寶貝太早握筆,而傷害了還沒成熟的小肌肉 。其實只要不限制寶貝字體大小或者握筆的正確度,讓寶貝像畫畫一樣 快樂地寫字,也是OK的。



 

 

1歲模仿.3歲塗鴉.5歲寫字

寶寶1歲以後模仿力大增,他們喜歡學爸媽拿著筆寫字 ,但通常只能像拿湯匙一樣,用整個掌心握住筆,而且除非是使用筆芯 柔軟的粗管彩色筆,不然畫起來並沒有什麼力道,只能露出淡淡痕跡。

慢慢地,他們開始能在紙上畫出線條,甚至是一個又一個螺旋構成的圓 ,約莫2歲半到3歲之間,寶貝就能仿畫橫線,甚至畫出只有頭和四肢 的蝌蚪人。

5歲左右,寶貝的觀察能力更細緻了,小肌肉的力道和靈活度也大幅增 加,有些孩子仿照大人主動嘗試使用3指握筆法,雖然姿勢不一定標準 ,但如果爸媽要求寶貝模仿寫幾個簡單的字,已經難不倒他們了。


 

 

生活自理,為寫字做準備

太早讓寶貝寫字,的確會因為虎口肌力和穩定度不夠 ,而造成寶貝的手部負擔;寶貝可能不自主地連無名指 、小指甚至手腕都一併用上,卻寫得又慢、手又容易累 ,不小心還把紙寫破了。一般建議3歲以後再練習握筆,4 ~6歲學習寫字比較恰當。

不過小肌肉的靈活度和肌力,與平日的練習息息相關 ;不是每個孩子到了3歲就一定適合提筆,同樣地也不能限制3歲以前 的孩子絕對不能握筆塗鴉。

要怎樣才能讓寶貝的手部肌肉為寫字做好準備呢?其實生活中處處隱含 修練秘笈,只要日常起居讓寶貝多動手生活自理,自然能為寫字做好充 分準備。譬如吃麵包的時候,讓寶貝自己捏成小塊,吃飯的時候自己餵 ,並學習使用筷子夾菜;吃飽飯請寶貝幫忙收拾,並使用牙線和小牙刷 刷牙;洗澡完後自行穿上衣服褲子,打開、擠出並蓋上乳液…等 ,都能默默培育寶貝的書寫能力。

就算寶貝動作慢、做得不盡理想,也應該鼓勵他自己來 ,因為練習得愈多,動作自然快,肌肉也愈強健靈活 ,還能同時增強視動協調能力呢!


 

 

準備好要寫字8 Yes

要知道寶貝的小手準備好要寫字了沒,以下幾點可供爸媽觀察 。如果回答都是YES,也許可以開始教寶貝寫些簡單的字囉!

□寶貝平日喜歡拿筆或者畫畫嗎?
□拿了筆之後,會放入嘴巴裡嗎?
□寶貝會畫「○」「+」,甚至斜線嗎?
□寶貝的視動協調能力如何?能穿珠、堆高9塊積木 、3指握湯匙吃飯嗎?
□拿個印章給寶貝,他能好好地蓋在方格裡嗎?
□平時坐姿端正嗎?當手活動時,身體能保持平衡嗎?
□專注力、模仿力OK嗎?平日畫圖或看書時,會不會坐不住?
□寶貝的視覺認知、記憶能力如何?能不能分辨上下左右、前後 、裡外?畫幾筆簡單的圖,寶貝會模仿嗎?



 

 

 

從握筆到寫字step by step


 

塗鴉好開心,紙筆準備好

3歲左右,寶貝開始模仿爸媽用手指握筆。趁著這股熱忱 ,好好地跟寶貝一起塗鴉畫畫。給一張大大的紙,或者一本他專屬的畫 冊和無毒的粗色筆或蠟筆,供他盡情揮毫,使寶貝日漸對紙筆產生濃厚 的興趣和情感,日後學寫字也能當作畫圖般地開心。


 

 

欣賞寶貝作品,看到趣味

即使爸媽完全看得霧灑灑,但只要問:「你在畫什麼呀? 」寶貝就會開心地將他的得意之作介紹一番。儘管寶貝畫的跟實物相差 十萬八千里,也不用費心糾正,畢竟寶貝能以他的方式將眼睛看到的 、腦海想的具體畫出來,就已經很不容易了。給他一些鼓勵 ,試著從他的角度去理解、欣賞,說不定會看出另一番趣味。


 

 

聽故事,認得幾個字

寫字之前通常會先認字,2歲以後,當寶寶比較能夠靜下心來聽故事 ,就可以一邊比著字一邊念,讀久了,寶寶自然認得幾個常用字 。在家無聊,爸媽可以拉著寶貝的手一起仿寫日曆或書本上的大字 ;平日坐公車、逛街時,沿途海報若出現寶貝認識的大字 ,也可以一人一手伸出食指共同在空中寫字,練習筆畫順序。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☆═╮起舞弄清影╭═★ 的頭像
    ☆═╮起舞弄清影╭═★

    ╭。░ ☆↗ § ღ 翦 成 碧 玉 葉 層 層 ღ § ↘☆░。╮

    ☆═╮起舞弄清影╭═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